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400-023-4899传真:400-023-4899
农业行业的现j9九游会状精选(九篇)
j9九游会主要是指面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的小额度的、持续的贷款服务活动,截至2013年末,我国共有公司7839家,贷款余额8191亿元,全年新增贷款2268亿元。一直以来,信贷支农的主力军都是农信社、村镇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然而缺少商业银行的踊跃参与,支农的力度都将是不尽人意的。研究金华市商业银行信贷支农的意向,将使我们了解到在金华这一特定的政治、经济、地缘环境之下,商业银行信贷支农的开展意向和现状。
首先,从金华市支农小额信贷余额情况来看,2013年全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抵押类贷款等五类贷款余额(详细见表1)占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2.82%,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现阶段大部分支农小额信贷的发放主体为农村信用社,贷款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部分工商服务业,而用于消费的则没有明显的特征。
第二,从金华市支农小额信贷余额占比结构来看。根据调查不难看出,2010~2013年在上述的五类贷款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农户联保贷款占比先降后升,而抵押类贷款比例却上升较快,主要原因就是近些年房产价格的攀升使得抵押类贷款记录创新,而其他类贷款比例相对稳定。
第三,从金华市支农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特征,不难看出,资产质量整体稳步提高。随着信贷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农村信用社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支农小额信贷的不良率呈现下滑趋势,如表2所示。
现阶段金华市商业银行开展支农小额信贷业务的意愿较弱。原因有支农小额信贷经营模式与实际情况不匹配,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自我覆盖风险的能力较弱(如一般采取信用贷款方式)等等。但是,商业银行在同业竞争激烈、原有业务饱和的基础上,支农小额信贷业务将成为其新的利润点。同时,商业银行通过开展支农业务也将体现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具体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支农小额信贷经营模式与实际情况不匹配 目前金华市农村其目标主要是服务于“三农”,所发放的贷款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以此鼓励面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但在商业化的经营目标的大背景下,追逐利益成为其发展动力,但是农村范围内实际资金需求不能全面达到信贷机构的商业目标,所以商业性项目就会将对象投向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风险较低的小企业,而不是数额小、风险大、管理成本高的农户。事实上绝大部分商业性农村部门,主要是企业并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法定文件的规定,面对中小企业的大额贷款仍是贷款投放的重点。
2.2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首先,金华市支农小额信贷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在制定时候就会良莠不齐。而金华市农村部门普遍存在重视业务扩张,而轻视内部管理的现象。在制度管理上除了简单的贷款操作流程、信贷人员规程之外,并没有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及处理违章制度等系统,就导致运转流程不流畅或者缺乏内部保障。其次,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相对较低。金华市绝大部分的农村部门的数据目前还没有自己的数据库,还不能进行自主查询信息这一条件。同时,由于缺乏对借款人信息评价的规范程序和技术,只凭借传统经验和地缘、人缘关系了解、判断借款人的风险状况,靠抵押担保控制风险,一旦判断出现偏差,容易形成坏账损失。
2.3 自我覆盖风险的能力较弱 第一,风险拨备制度不完善。农村业务利润空间较小,并且多数金华市贷款机构未建立明确的风险拨备制度。据调查测算,绝大部分金华市农村企业处在对风险损失补偿较弱的状态,而其他机构如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并没有根据农村的自身特点制定专门的风险拨备金,以偏概全的风险拨备制度使得农村的风险问题日益突出。第二,金华市农村部门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首先就企业而言,其经营的业务本身较单一,规模较小,风险对冲能力较差,经营的地域性较强,而地域内产业分布比较集中,一旦该地区的该行业市场发生巨动,或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必将严重影响对企业的贷款清偿。第三,评审过程往往过于随意,我们应当借鉴现代风险管理中的评级制度和风险测算来提高审核的标准和风险控制能力。
3.1 控制小额信贷风险,完善保障保险制度 我国应当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内控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并与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状况进行结合,以此不断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业务监督和风险预测等各项内控制度,尤其是对小额信用贷款质量的考评进行强化。
再则,央行要需在“村镇银行”的利率浮动、金融统计做好监督核实。并对其在利率浮动、金融统计、支付结算、存款准备金、反洗钱监测、现金管理、异常情况应急预案的等方面做出确切的规定,支持村镇银行稳健发展。
此外,还可以借鉴国际小额信贷的通用做法,在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并建立健全政策的保障制度,以此增强村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还要减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上的风险。
3.2 确保资金来源,保证充足的后续资金 根据不同地区实施目标的不同,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地方小额信贷的发放体系。我们还应该调整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用少量的财政补贴来指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村和农业。并且,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去完善解决信用社存在的各种亏损问题,进一步增强支农的能力。
还可以实行转变小额信贷机构只贷不存的风险控制模式,完善金融机构的法治环境基础,适度对支农小额信贷机构吸纳存款的限制条件放宽,以此保证资金来源的充足。
3.3 完善法律制度保障 每一笔贷款业务的发展持续,均离不开法律体系中对于该业务的持续完善。要进一步对农村部门是金融企业法律地位的明确,就要依照金融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经营,以达成对农村业务规范化的运营,部分开放贷款利率,并使机构合法化,扶持和规范试点项目,探索适合的条例和规则。
[1]李小敬.我国支农小额信贷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45.
[2]肖玉秀,郭爱明.浅谈如何完善农村信贷体系――以农村信用社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9-43.
[3]许如宝.对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思考[J].乡镇经济,2011(8):99-102.
近年来,衡阳市农发行积极履行政策性支农职能,着力发展以粮棉油收储、加工、流通为重点的全产业链信贷业务和以支持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为重点的中长期信贷业务。至2013年末,衡阳市农发行涉农贷款余额达到93.6亿元,同比增长34%,较年初新增23.9亿元,贷款增量占全市新增涉农贷款的29.6%,充分发挥了农发行在全市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支柱和骨干作用,有力“贷”动了全市城乡新发展。
1.全力支持粮食收购。衡阳市农发行紧紧围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物价、保护农民利益”等政策目标,按照“确保中央、省、市三级粮食储备资金需求、确保粮食收购不因农发行工作而出现问题、确保收购贷款不被企业挤占挪用”的要求,积极支持全市粮棉油的储备与流通,全力配合各级政府宏观调控,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按照“多收粮、收好粮、防风险”的总体要求,2013年累计发放早中晚稻最低收购价贷款23.2亿元、市场粮收购贷款1.9亿元,支持湖南角山米业有限公司、湖南金鲲米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有序入市、理性收购,农发行贷款客户粮食收购量占全市粮食收购市场份额九成以上,确保了我市粮食收购不出问题,全市没有因农发行工作不到位,而出现农民“卖粮难”、给售粮农民“打白条”的现象。
2.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发行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突破口,着力对水稻、棉花等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进行信贷支持。至2013年末,衡阳市农发行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农村流通企业达70余家,贷款余额近50亿元,其中,一批年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在1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已进入全国同类企业第一梯队,这些企业的加工转化能力占到全市粮食商品量的60%以上。目前,农发行已成为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对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有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支持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从2008年开始,衡阳市农发行逐渐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县域城镇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截至2013年末,衡阳市农发行中长期贷款(主要为新农村建设贷款)余额24.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6.2%,其中,2013年累计投放信贷资金8.5亿元,重点支持了蒸水河综合防洪水利建设、南岳区及祁东县农村土地整治等一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4.试点支持土地流转。衡阳县农发行以农发行总行在衡阳县试点支持土地流转为契机,从“合理选择承贷主体、创新信贷支持方式、有效防控信贷风险”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拟选择湖南安邦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信贷创新试点,支持其流转土地的“安邦模式”,进而发挥农发行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中的引导作用。
当前,农发行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着“抵押担保难、农业风险分散、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困难与问题。
1.贷款主体不合要求。目前,农发行贷款扶持主体为涉农企业,并不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贷款,而县域“三农”的发展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与壮大,但因承贷主体不符合农发行要求,造成了一些农业项目“贷款难”和农发行“放款难”的“两难”问题j9九游会。
2.担保抵押机制不健全。县域农发行普遍存在贷款抵押手续难办、准入门槛偏高、审批程序复杂的现象。农发行现行的信贷政策中,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等不能作为银行的抵押物,导致新型农村经济主体可以抵押的资产较少。同时,农发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条件十分严格,导致贷款集中发放在辖内少数几家规模大、效益好、偿付能力强的企业,造成了其他新型农村经济主体“贷款难”的现状。
3.风险补偿机制不到位。农业本是弱质产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j9九游会,目前我市辖内未设立农业保险机构,而且承办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较少,一旦发生风险,“农”字企业、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的遇灾减损问题将会十分突出,给农业贷款造成较大风险。
4.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一方面受市场、疫情、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和种养大户经营效益下滑,无力偿还贷款本息,导致前期贷款难以按期回收。另一方面存在部分贷款户诚信意识较差,靠套取银行资金、假借企业改制、破产等手段,逃废、悬空银行债权。由于涉农贷款不良率偏高,农户贷款管理难度大,从而使金融机构普遍产生惧贷和慎贷心理。
5.农发行内部追责机制严苛。2012年农发总行出台了《关于违规问责有关要求的通知》,2014年湖南省分行又针对全省不良贷款突增的的实际,从行长到客户经理都签订了《信贷风险防范和处置承诺书》,对出现不良贷款的行将进行严肃问责处置。
1.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省分行建立差别授权指标体系,增加基层行贷款审批权限,针对县域“三农”发展现状,积极创造条件,为现代农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如对农田水利、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组建专门的水利和交通建设项目融资平台;对农民合作社或联合企业,可以由其联合资产作为担保条件;对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活畜交易中心等项目,可以由企业以自有的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融资。
2.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设立三农贷款担保风险基金,探索成立专业的农业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协调一到二家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担保公司与银行对接获得准入资格,充分调动政府、银行、农村新型经济主体、担保公司各方的合作积极性。
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原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由当地政府、企业、自然人出资组成的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属于一级法人的经济组织。自2001年11月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成立开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一直活跃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断上升,在银行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港交所上市后j9九游会,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国内农村金融机构的代表,自创立以来,经历了体制、机制的蜕变,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依托区域性优势获得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支持了新农村建设、扶持了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和暴露了不少值得注意和应当解决的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银行业中如何求生存,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可回避的问题。
农村商业银行因农而立、服农而存,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商业银行仍将是农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改制,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具体来说,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以下两大优势:
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是以地方的农村信用社为基础的,在农村信用社阶段,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因此农村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有良好的关系基础,与地方政府还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之初就打下了深深的地方烙印。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思想,也希望能够支持当地企业的发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本地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并且农村商业银行对当地的经济、行业都是比较熟悉,在当地有深厚的基础,这些都是在地方竞争上的有利条件。另外,农村商业银行主要布局是在乡镇,对本地客户的办理具有相当大的便利性。并且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员多为当地人员,对当地的经济环境较熟悉,了解当地的客户资源,有广大的人脉关系,这对于管理不是很规范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具有天然的优势,有利于把控风险。而大的商业银行则具有信息不对称、决策成本过高等的问题。相对大的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本地化优势对控制风险的作用是巨大的。
作为一级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小、决策层次少,对当地市场有很强的敏感性,因此对于当地中小企业的很多服务需求能够灵活的及时给予回应、决策,也会使得其平均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优势。
尽管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已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革,但是,离规范的股份制银行制度安排还有较大差距,新的制度优势未能得到充分释放,激励约束机制仍不健全。一是股东个数过多,股权过于分散。农村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为平衡原股东利益,很多社员股东身份置换为农商行股东,与改制前原农村信用社相比,股东个数已经有了大幅度减少,但股东数仍然显得过多,尤其是自然人股东过多。同时,股权也十分分散。多数股东,特别是自然人股东因为其所持股份很少,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大,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由此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二是内部管理架构还不健全。董事长与行长没有制度化的分权机制,董事长“一把手”色彩浓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并不十分清晰,这就很难形成内部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董事长与行长的经营责任不能清晰界定和分割,可能导致经营失败时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实施惩罚机制。此外,因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管理人员少,董事会中尽管设立关联交易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但形式重于实际,辅法人治理结构欠缺,影响到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能力。三是对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激励约束手段。主要表现是,薪酬制度仍一定程度上带有“大锅饭”色彩,内部收入分配并未充分拉开差距,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水平相对于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和付出的劳动还不十分相称;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受限于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规定,这一持股比例不能形成足够的激励和约束效应,其在经营成功时可能获得的利益和在经营失败时可能的资本损失都是有限的,从而使得决策层、经营层人员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去努力搞好银行经营管理。
一是观念存在偏差。一些人总认为内控机制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而忽视内控机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二是内控机制滞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从形式上看是有了一定成绩,制度是健全了,但这些制度所规范的内容滞后,制度条文不严谨甚至没有可操作性等问题十分突出。三是执行制度不力。有些制度建立了,但没有检查和评价;有些制度的建立原本就是流于形式,是为应付部门检查而制定。四是权力制约失衡。农村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十分明确,三会制度各司其职,但有的行由于人员职责配备不到位,个别负责人越权行事、、欺上瞒下等违规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五是稽核职能弱化。稽核部门地位不超脱,职能不独立,权力不界定,难以对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的监督。
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员大都来自于改制前的农村信用社,而有些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并没有因为银行改制,思想和牌子一样改变,从农村商业银行人员构成来看,继承了原信用社的大部分人,而原信用社内部人衍生现象严重,属“子承父业”、依靠关系进入原信用社的占了绝大部分,一些人甚至只有中学文化,而通过正规考试取得学历的实属凤毛麟角。虽然近些年,经过培训、自学、脱产和大量招聘大学生等多种形式,员工的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含金量”明显不足。一些单位的领导者思想僵化,用人观念陈旧,甚至是有失公允,导致人才闲置、人才搁浅现象严重。一些员工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偏差,小农意识浓,利欲观念重,潜在的道德风险大,直接导致了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初期的内部管理混乱,内控措施不力,执行力不足,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自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其经营活动往往被限制在所在城市。近几年来,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首先,地域限制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分散风险。一家银行被限制在一个城市开展业务,其资金势必集中到该城市发展较好或可供开发的这些行业、产业和项目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带来巨大风险隐患。其次,地域限制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现在,企业跨地区、甚至于跨国的经营活动,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企业的地理布局为其提供存贷款和资金清算等服务。然而结算渠道的不畅通恰恰是农村商业银行的软肋。显然,仅资金跨区流动,就已经超出了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能力,从而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大量客户流失。这也是很多企业在规模较小时与当地农村商业银行的关系非常好,而一旦这些企业做大,实现跨地区经营,往往就会与农村商业银行分道扬镳的原因。
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开发能力目前还十分滞后,目前还基本上没有什么理财业务,主要盈利来源还是依靠存贷款的利息差,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中间业务一块发展发展更是滞后,主要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没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与同业相比,产品层次低的现象较明显,同质性产品多,差别化产品少,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多,中间业务投入大收入低状况较突出。我国对银行监管统计口径,将中间业务分为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类业务j9九游会、类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咨询顾问类和其它业务九大类。据权威资料统计,从国有商业银行看,占绝大多数中间业务种类是支付结算类、类和银行卡业务。这些业务都属于赢利性很低的业务,而其它赢利性相对较高的五类业务发展极不充分,占比很低,金融衍生品类几乎为零。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集中在结算类、类和信用卡类业务上,其它业务品种几乎空白。业务品种的知识技术含量低,盈利能力差。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针对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需求追随”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发展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会逐渐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变革。也就是说,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服务不断完善的动力j9九游会。目前,随着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特别是本届政府领导人提出的城镇化建设方案,必将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得到改善并加快发展步伐,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这非常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和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应该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同时,他们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因为,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必须把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农村商业银行这个新的金融群体将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
除农村信用社外,早已有一部分商业银行把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作为目标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因此,将这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遵循同样的经营规则,享受同等的待遇,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将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好的满足地区经济、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效遏制非正规金融的滋生,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
一方面,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提高综合实力,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在加大农村城镇化步伐,城市与农村的不断融合趋势下,很多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已经大大弱化,这更需要的是对其第二、第三产业的金融支持。与此同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向农村地区的渗透不仅在空间上挤压着原有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而其事实上也是对后者职能的一种替代。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亦要考虑城乡一体化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推进和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机械化的作业质量。基于当前我国还未实现大面积的农业机械化作业,只有对农业机械的型号和性能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才能在保证农业机械发挥最大功效的同时,实现安全性高、耗能低、效率高、质量优的作业效果。
由于农田在地势和农作物种植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农业机械的作业质量,必须选择合适的农业机械和编制机组。在使用拖拉机进行作业时,必须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拖拉机作为一种动力机械,判断其工作性能的指标主要包括作业时的速度、牵引力和牵引功率等,保证这些指标的达标,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拖拉机发动机功率的充分利用。第二,对拖拉机型号的选择,必须以具体的农田作业情况为依据。不同型号的拖拉机在运行速度、牵引力、功率和工作性能上都有不同的适应性,所以选择合适的拖拉机型号、适宜的作业状况以及科学的机组编制,是实现拖拉机工作效果最优化的重要前提。
机械化农业操作对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机械的纯作业利用率,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要选择合适的农业机具,并根据实际的地长和作物种植状况,规定好农业机械的作业速度;第二,实现对作业时间的有效利用,必须把农机的空运转时间转换成纯作业时间。这就要求农民在进行机械作业前,必须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例如,对机具进行的设备组装和设备技术状态进行全面地检查;对人员、作业地块、机具进行具体的确定;及时消除作业田地里的障碍物等。对这些准备工作的尽善尽美,能极大减少农业机械在作业过程中对无效时间的浪费。
就农业机械而言,在进行田间作业时,必须对拖拉机等牵引机具的运行速度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由于拖拉机设置了很多的档位,对这些档位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转化,不仅能保证其作业效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机械用油的消耗和浪费。当拖拉机的负荷出现严重不足时,只有实行高速度作业,才能在保证机具安全性的前提下,确保作业的质量。例如,如果某型号的拖拉机在3档位进行作业时,其牵引力大约为2320kg;某型号的41片圆盘耙的牵引力大致为700-800kg,由于对圆盘耙进行组装时需要使用联结器,而联结器在使用时也会产生一定的阻力,所以如果用3档位的拖拉机牵引两台圆盘耙,就会出现明显的负荷不足,此时将档位调至4档则可有效解决负荷不足的情况。
农业机械在进行沟渠作业时,由于驾驶员的农机操作水平和经验参差不齐,所以如果出现因驾驶员技术水平不高而导致农机作业线路不直的现象,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漏做或重做的作业事故。该情况出现的原因就在于机组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幅宽与构造幅宽存在过大或过小的差距。其解决措施就是一方面要提高机械操作员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尽量保证农机的工作幅宽与构造幅宽相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
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高低,有赖于对其进行相关的质量检测。由于农机作业的客观条件和加工对象都会产生很大变化,所以在综合分析农艺技术的前提下,必须制定出严格的作业质量检测标准。具体来讲,一方面是要制定出诸如“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之类的规章制度,实现对作业质量的统一监测和管理。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作业质量,还能实现机械技术状态和操作人员操作技艺的有机结合,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农业的增收增产。另一方面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实现内部制度监督和外部群众监督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
农业作业质量的高低,与机具的技术状态有关,但与机械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有很大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操作人员的高技术水平是保证机具的技术状态充分发挥的有效推动力。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的方法主要有:第一,对专业的操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结合最新出现的新类型和新型号的农业机械,进行相关内容和知识的培训,促进其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提高;如果是针对非专业的农民,相关部门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机械现代化操作方面的知识宣传,在农村建立专门的农业机械服务站,对农民就农业机械操作方面的问题进行及时地解决。第二,在挑选专业的机械操作人员时,要建立起完善的用人制度,坚持择优录用的用人原则,从驾驶员上岗的环节对其进行严格把关。
农机作业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有关,可以说良好的技术状态是提高农机的作业质量的关键环节。基于当前农业机械的发展和应用水平,要实现常规应用下农机作业的高效率化,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加大对其的技术检修。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操作人员在驾驶拖拉机或其他的农业机械时,必须按照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来进行具体的农机操作,这也是延长机具使用寿命的重要步骤;第二,对机具进行定期的检修和保养,发现故障后要进行及时地故障排除或设备更新,要保证农机处于最佳的技术应用状态。
为了响应国家建立现代农业的口号以及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加大对农业机械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的方法很多,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农业机械设备。随着农业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的智能化作业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1] 杜建铭.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的措施[J].当代农机,2011(07).
随着农业生产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农业机械设计制造行业不断取得突破,但是在新型农业机械的设计过程中,传统的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定性分析的需要。因此,近年来3D动画呈现技术被引入到农业机械定性分析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随着3D动画软件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3D动画软件在不同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分析中使用的3D动画软件种类愈发丰富,功能也更为强大,在农业机械定性分析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3D动画软件是利用3D技术建模,同时可以对3D模型进行运动模拟的软件。通过3D软件的工作不仅可以将平面设计的物体三维立体化,还可以创造出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让之前构建的3D模型在这一虚拟空间中进行运动模拟,并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最终通过3D动画进行整体呈现。动画呈现模式更加直观,且动画可以对周边环境的动态进行仿线D动画软件在农业机械定性分析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主要介绍了PFC3D软件的应用,其在应用过程中可以配合SoildWorks等基于CAD的3D设计软件,共同完成农业机械的定性分析工作。
3D动画软件在农业机械定性分析工作中的主要作用是利用3D动画技术,通过动态仿真模拟来对农业机械的实际使用过程加以分析,使农业机械的定性分析更加贴合实际。以PFC3D软件的工作为例,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散粒体建模模拟土壤的状态,通过对土壤模型内部不同颗粒间的相对运动模拟得出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土壤的结构状态变化,也可以通过这一动画模拟过程得出土壤的力学变动曲线,让农业机械的定性分析更加准确,也可以对较为复杂的农业机械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扩大了农业机械定性分析的应用范围[1]。PFC3D软件主要是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建模及运动过程的模拟实现对农业机械工作状态的分析,在农业机械建模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可以配合3D和CAD软件如SoildWorks进行农业机械建模,之后根据建成的农业机械三维模型设计3D动画中的农业机械模型,使动画过程可以准确模拟农业机械的实际工作过程,利用两类3D软件共同完成定性分析工作。
传统农业机械定性分析,往往是采用实际操作农业机械的方法进行定性分析,不仅会浪费人力物力,实际操作环境也较为单一,不能实现对于不同土壤环境下农业机械的定性分析,分析结果具有片面性。而使用了3D动画软件进行农业机械的定性分析不仅可以省去实际操作的步骤,还可以利用软件对于多种土壤条件进行分别建模,让定性分析工作更加全面。传统农业机械定性分析,在农业机械实际运行过后,不能直接得到具体的土壤变化数据,如在进行播种及犁地过程模拟分析时,分析人员只能通过土层状态的变化,利用经验对这一过程进行还原分析,结果不够精准。使用3D动画软件利用3D动画呈现进行农业机械定性分析时,可以利用软件内部的数据分析系统直接获取土壤的力学状态变化,并对变化数据进行记录与分析,最终得到农业机械工作过程的土壤力学参数变化曲线,让分析数据更加客观,也便于分析人员进行接下来的定性分析工作[2]。通过3D动画呈现的方式进行农业机械定性分析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在模拟过程中便可以对农业机械的结构进行调整,可以为后期的农业机械改良工作提供参考。在传统的农业机械定性分析工作中,只能对已有的农业机械进行分析,在农业机械设计人员进行改良后需要等待机械升级完成才能进行再次的测试,不仅延长了定性分析的时间,反复地机械改进也会增加生产厂家的成本。但是利用3D动画软件进行农业机械的定性分析,在得到分析结果后设计人员做出的改动可以直接通过三维建模加以实现,有效缩短了农业机械的定性分析时间,另外在定性分析时也可以对农业机械模型进行微调,为农业机械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便于设计人员更好地完成农业机械设计工作。
利用3D动画呈现进行农业机械定性分析时,3D建模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对农业机械的建模,目前在农业机械定性分析工作中常用的3D动画软件例如PFC3D,并非基于CAD技术开发,因此仅仅通过单一的软件难以进行农业机械的准确建模。目前在农业机械设计工作中,基于CAD的3D软件被广泛应用,此类软件可以轻易实现农业机械的建模。而后农业机械定性分析人员需要将在SoildWorks等软件中构建好的3D模型导入到3D动画软件之中,这一过程可以根据农业机械的实际使用状态对模型进行简化,但要确保其可以准确反映农业机械工作中的实际状态。在对农业机械三维模型进行简化转换时,需要总结其力学特性变化规律,在对简化模型进行微调时系统软件可以及时确定微调后的农业机械力学特性,确保定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农业机械建模完成之后,3D动画软件还需要对土壤环境进行建模。以PFC软件为例,在进行土壤建模时主要是利用微小的土壤颗粒实现对于土壤状态的模拟,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土壤颗粒间的受力关系较为简单,受力均符合牛顿第二定律,在受力发生改变时状态也会相应发生变化[3]。
3D建模完成之后,便可以利用3D动画软件模拟农业机械的工作状态,并通过3D动画形式加以呈现,完成农业机械的定性分析工作。由于对土壤受力状态的模拟技术还不完善,因此利用3D动画软件进行的农业机械定性分析主要集中于犁面过程及压实过程的受力分析,对于播种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进行农业机械动态分析之前,需要对机械及土壤的力学参数进行设定,其中农业机械的力学参数设定在CAD模型转换时已经完成,因此分析人员只需要对土壤的状态参数进行设置[4]。最后只需要根据农业机械的实际工作状态设计其在3D动画中的运动方式及运动轨迹,便可以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分析人员可以通过3D动画直观地观察土壤状态的改变,同时通过信息处理软件可以得到土壤在这一过程中单位力学参数数据,最后经过软件分析得到力学特性变化曲线。除了对农业机械运行过程中的土壤受力状态进行分析之外,使用3D动画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农业机械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运用传统的3D建模技术虽然可以将设计图上的设计立体化,但是对静态模型的分析只能优化设计尺寸等参数,不能真正结合农业机械的工作实际进行设计的优化。而使用SoildWorks等3D动画软件便可以实现对于农业机械运行状态的模拟,设计人员可以全面了解农业机械运行过程中内部各零件的工作状态,便于发现潜在的设计问题并加以调整。同时在3D动画软件中可以对农业机械不同的运行环境进行模拟,3D动画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环境的设定,模拟不同地形及气候条件。设计人员可以了解不同环境下农业机械的运行状态的变化趋势,对于农业机械的整体运行状态进行定性分析[5]。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农业机械3D动画模拟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库中可以储存不同的农业机械模型及环境数据,在模拟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建模时间,还可以在进行农业机械设计调整时直接调取相应结构数据,节省调整时间并为设计人员提供更丰富的选择,便于设计人员进行方案的优化。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应用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的节油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如何解决农业机械的节油问题已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随着国内油价不断飞涨,能源危机的出现,从必须以降低农机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机作业的经济效益,作为富农兴民的目的,积极促进农业机械的发展。
随着对农业机械耗油问题的不断深入研究及相关调查发现,农业机械耗油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农业机械机型结构的选择不合理,造成耗油高;农机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较低,造成技术操作性油耗过高;农业机械的超期使用,造成机车状况严重恶化;农机操作人员不注重对机车的日常保养和日常维护,导致机车运行功率下降,耗油增加。
通过对农业机械耗油问题的探讨,结合现阶段农业技术的发展,可以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减少农业机械的油耗,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及经济效益。
农业机械的机型的优选一般依据2个方面:选择通过相关部门鉴定,质量合格的农机产品;选择相对动力性能好、作业能力稳定且适合当地土质环境条件,并且应选用结构和设计技术较好的机型。通过农业机械的优选可有效实现机械作业的节能高效,降低油耗,达到节油目的。
加强管理,提高认识,引进先进农业机械技术,可有效降低农业机械的耗油量。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节油认识,丰富其机械维修保养及节能技术知识;制定相应能耗标准,促进农业机械的合理有效作业;应以宣传为手段和载体、把农业科学管理的先进技术,寄托于现阶段农业机械技术中,提高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机车在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因机车运转、人员操作不当等原因,从而造成农机内部的燃油部件出现松动、掉落而漏油,因此驾驶员必须保持好的机车保养和检修习惯。另外,机车长时间的运行,会因一些部件的磨损,致使部件内部摩擦力增加、温度升高,使机车的运行效率降低,整体性能逐渐下降,增加油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机车的保养工作非常重要,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机车整体性能稳定,是机车节油技术的重要举措。
要使农业机械的发动机保持在最优工作状态,必须使用洁净、清洁燃油。例如,轻柴油在目前的农业机械中普遍使用,所以,应选择各项技术指标均合格的轻柴油。而对于使用汽油的农业机械来说,则应该根据发动机的性能及特定性能需求,确定其最佳的汽油的型号。通过以上举措,合理选用最佳的燃油,可是机车维持在最佳的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众所周知,机车轮胎气压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农业机械的行进阻力的大小。如果轮胎气压不足,致使机车的车轮与地面接触面积变大,根据摩擦阻力定律,面积增大会导致阻力变大,使机车必须给出较大的牵引力,进而使燃油的消耗量大幅度增加。因此,在农业机械运行的过程中,保持机车轮胎的胎压大小合适,并尽可能使用磨损较小的轮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油耗,降低成本。对于轮胎不足等情况,需及时充气或修补,减少油耗。
农业机械装配,应该保持各部件之间松紧适度。例如,轴承应充分,松紧适度,不可使其关于松懈或不当,增加摩擦,是机车状态水平过低,增加油耗。对于机车发动机油的选择应根据其负载量、燃料油的质量和机车各部件的磨损等情况而定,确保其合理,状态优良。同时,应结合农业机械使用所处环境等因素来确定油的型号和等级,达到最适合机车使用的目的。
在农业机械作业中,应使发动机处于最佳的工作区间,此时其效率最高,油耗最小。新购买的农业机械必须根据说明书进行空车磨合试运转使机车达到最佳状态。加机油需要适量,机油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发动机效率;定期清洗滤清器,避免因堵塞会引起气量减少,导致柴油燃烧不充分,降低燃油效率,致使油耗增加。
伴随着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能有效的降低油耗,使机车常处于最佳工作效率区间的状态。在不同的机车工作环境下选用合理的工作模式和技术,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减少油耗。例如,以高动力的大型机械作业组为依托,在大面积作业环境下,可发挥其长处,在相同条件下降低燃油量,从而提高农业作业效率。而多功能联合作业机械和生态农业机械设备的出现改变传统的耕作技术的弊端,实现农业作业真正的机械化、效率合理化及清洁化。
驾驶员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减轻对机车设备的损害,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耗油量。要保持机车各部分主要装置状态良好,根据机车发动机型号及最佳工作状态,选择合适的档位和进油量,降低农业机械满负荷工作状态的出现,使农业机械能够平稳的行驶,在合理的状态下进行农业作业,达到降低农业机械节油及高效工作的目的。
实现农业机械生产作业过程最少节油化,对降低成本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农业机械的作业特性为基础,结合农机的日常保养维护及驾驶员良好的技术,最大化的保持机车运行状态良好,各部件功能合理,才能使农业机械节油目的得以实现。此外,也应注重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及时改进现有技术不足,可有效实现机械作业的节能高效,降低油耗,达到节油目的。
[1] 王正保.农机使用中的节油技术[J].云南农业,2010(04).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精细化、大型化和可持续性方向正逐渐走进当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变得更加科学、合理,特别是“精细农业”目标的确立,更是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不管是CAD技术、液压技术、电子化对还是智能化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都使我国农业的发展朝着世界先进水平迈进。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农业机械新技术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环境。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应用现状,同时对机械技术的应用前景做了简要分析。
正如上面内容所述,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之下,农业机械新技术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现状可谓好坏参半,有快速发展的趋势和基础,但同时也隐藏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而言我国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农业机械新技术正在逐步实现创新是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系技术发展的现状体现。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技术更多的是借鉴和模仿,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但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让我们开始重视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农业机械技术人员队伍的建立,为农业机械新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近年来,在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我国农业机械新技术正逐步实现创新。
在逐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发展条件有着千差万别,特别是山地和丘陵地带的农业发展,大部分需要依靠人工完成,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新技术在不断发展,一些特定环境下可以应用的农业机械技术也开始出现在当代农业生产中,所以说,今天,在一些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农业机械的应用。有了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开始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生产。由此可见,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在逐步扩大也是目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的体现。
在逐渐增多新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纪,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各行各业都有了新的技术突破,而对于目前行业发展而言,能够实现行业内部技术与其他技术的有效融合是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前农业机械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在不断增多。比如二维交互式绘图技术与农业机械技术融合是目前农业机械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技术,特别是在农机生产过程中,二维交互绘图的计算机处理为机械生产带来更多的便利,目前三维参数的出现也迅速成为农机技术发展中的宠儿,其优越性在也越来越大。总之,农业机械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在逐渐增多是目前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的又一体现。
从当前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来看,未来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好。首先,智能化和电子化技术的应用将会为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开辟新的方向,智能化的农业机械技术将会成为未来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的大趋势;其次,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将会为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数据处理优势,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效率,是农业机械新技术未来应用的又一方向。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等理念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服务于农村生态平衡发展,同时农作物秸秆与根茬、畜禽集约化饲养中的畜禽粪便与废水、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渣废液等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等也会逐渐增多,这也会是未来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的一种形式。
[1]蔡立华.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06).
思南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思南县的红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思南县竹鼠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思南县山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思南县茶产业发展探讨 思南县少数民族贫困原因调查及脱贫致富对策思考 思南县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南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乌江水路运输对思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思南县土壤墒情监测 浅谈思南县农业机械在建成小康社会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对策与思考 贵州省思南县核桃栽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思南县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其治理对策 浅谈思南县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甘南县现代农业发展与展望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谈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李全.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谈几点看法[J].云南科技管理,2010(4):14-16.
[5] 王永平,金莲,刘良灿,等.贵州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3):144-148.
[6] 白和盛,苏建坤,杨建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培育[J].天津农业科学,2013(9):74-77.
[7] 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10):12-16.
[8] 张永江.发挥县域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8):229-231.
[9] 甘江英,吴斌,胡文娟.南昌都市现代农业竞争力“钻石模型”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6):109-111.
[10] 周成,王芳,唐梅.农业信贷对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贡献度研究 [J].天津农业科学,2014(2):30-36.
本文系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资助项目“农村已婚女性生存现状及差异比较――基于苏北地区的实证分析”(编号:GJ0826)的阶段性成果,在何军副教授的指导下完成
当前,我国农村女性生存状况及发展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目前,农村女性的生存现状问题得到了广大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针对农村女性生存现状的各个具体方面进行深层剖析,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在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生存状况研究方面,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一直以来都是备受政策制定者和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女性劳动力主要分为流动者和留守者两类。
农村女性流动到城市以后,其主体意识和权力意识开始发育,获得了更多的自和发展空间。在社会化过程中,她们不断更新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逐步融入城市的主流,但不可避免地也面临着边缘化问题。姜秀花(2003)在研究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问题时指出,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边缘人心态更突出。被城市排斥和排斥农村的双重排斥使农村流动妇女,尤其是分散在城市从事务工经商活动的农村妇女,形成了强烈的边缘人心态。她们多是以自组织的方式出来,散落在城市的一隅,脱离了农村原有的社会组织和血地缘保护,但又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组织系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之外,成为组织边缘人和社会生活边缘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边缘化生存现状主要表现在:就业渠道与就业形式非正式化、职业角色边缘化、生存身份的边缘化、社会保障边缘化、社会地位边缘化、婚姻与情感边缘化(陆福兴,2007)。
农村女性来到城市后,受过去职业习惯的影响,特别是缺少与城市劳动市场相适应的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约有一半的流动妇女没有工作,只是在家料理家务或照顾孩子,即使有工作的也主要局限在个体商业、生产运输业和服务行业,职业层次较流出前虽有一定的上移,但仍处于工资收入比较低、缺乏福利保障和职业发展潜力有限的工作领域(叶文振,2005)。
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的研究中都倾向认为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和缺乏安全感是压在“留守妇女”心头的“三座山”。肖慧欣(2007)认为,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不健全使得外出务工的人员绝大多数为男性,而他们的妻子只能留守在家乡。留守女性肩负着家庭的重任,扮演了多种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扮演的角色,她们承受着双重负担,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角色多重,劳动强度更大,留守妇女生理、心理问题突出,身心健康令人堪忧。在生理与心理双重压力下,农村留守妇女大多数幸福感不强(周庆行等,2007)。
作为半流动家庭,留守妇女的婚姻问题一直以来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丈夫外出打工后,留守妇女身心疲惫,夫妻沟通减少,导致婚姻危机,离婚现象增多(罗忆源,2004)。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日益严峻。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农村妇女文化层次低于平均水平的事实,这就使得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有效开拓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加大,但转移数量依然落后于农村男性。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行业主要集中于工业、商业、饮食和服务业,因为这些行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对劳动力的体力、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不高。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以年轻女性为主,以25岁为转折点,随着年龄增大,转移困难加大。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农村女性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农村中老年妇女大量滞留农村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利于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王东平等,2009)。
在转移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对策方面主要有: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同时创造有利于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环境(侯俊香,2004);注重导向性宣传,促进观念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妇联、各种媒体的宣传导向性作用,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和新型就业观念的培训,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观念的转变(刘霞,2007);顺应市场基本规律和运作特点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如,通过培训单位和用工企业结合的模式、中介公司和媒体联手的方式来增加女性劳动力的转移量(刘霞,2009);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市场化的各个环节中寻求吸纳农村妇女的就业渠道,加快小城镇建设,挖掘小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黄芳,2007)。
农村教育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农村女性教育是农村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目标相结合的战略思想,农村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王兆锋等(2007)以湖北省农村女性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为基本研究资料,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倾向性、变化趋势以及对农村女性教育地位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具有较强性别偏好,农村女性教育地位受到客观条件的阻碍,尤其是家庭和父母的因素。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这种重视程度的差异也必将影响农村女性教育机会和能够接受教育的程度,从而造成农村男女两性教育地位的不平等局面。
陈慧平(2007)指出,发展农村女性教育应注重系统性,她分析了发展农村女性教育的系统环境、系统结构、系统要素,并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郑曦(2006)提出,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女性职业教育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述了非政府组织在推进农村女性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女性素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将性别意识培训融入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为广大农村女性提供专业咨询和就业技能培训,加强文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女性的整体素质以及提供来帮助农村女性发展农业生产等,同时还提出了如何推进农村女性职业教育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主张注重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调整优化从业结构,充分发挥农村女性的优势潜力来提高农村女性教育水平。
龚继红(2007)主张注重显性和隐性制度的安排,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从女童开始,狠抓基础教育,严格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也要注重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教育模式,实施终身教育战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建设的关注,农村妇女权益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心。农村妇女仍是现实社会中最大的,她们的民主政治权利、婚姻家庭权益、健康权保障等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农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女性包括参政在内的各方面积极参与,农村女性参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参与意识强,当选比例低;在村庄政治中女性明显处于配角地位;农村女性参政议政的综合素质还不适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同时,传统观念、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女性的参政意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妇女组织的作用都是影响农村女性参政的重要因素,走出农村女性的参政困境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女性参政意识,建立健全农村女性干部的选拔、任用、监督机制,提高农村女性干部的素质等(时树菁,2008)。
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往往与其在婚姻家庭中享有的权利是一致的。王彩芳(2007)在对农村妇女婚姻自、生育权、家庭事务决策权、财产权等农村女性家庭地位权利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实际享有的权利与国家法律规定的距离还比较远,男女不平等现象在农村地区的婚姻家庭中仍然广泛存在,农村妇女在家庭生活的许多方面还是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提高农村妇女的婚姻家庭地位主要在于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培养权利意识,加强宣传和维权服务,唤起和维护她们的权利意识。
在农村女性健康权研究方面,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实施改善了农村女性的医疗状况,但它在实施过程中却表现出农村女性高参合率、低就诊率的矛盾现象。这是农村中社会性别问题的存在所致,具体表现为三点:农村女性自愿参合的积极性并不高,“大病统筹”下导致农村女性的各种杂病小病被忽视,农村女性地位较低导致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忽视。因此,应将性别意识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执行和评估的全过程,有步骤地将“大病统筹”模式过渡到“小病统筹”,为农村妇女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保健意识(王财玉,2009)。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女性地位的逐步上升,关于农村女性生存状况的研究已逐步深入,这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过程。尽管当前研究已经对农村女性生存现状给予了足够重视,但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1、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上述已有的文献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农村女性生存现状包括就业状况、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医疗条件、社会保障、健康状况、家庭地位、政治参与、土地权利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但当前的研究并没有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农村妇女的生存现状,只是对其生存现状的某个或者多个方面进行零散、局部的研究。
2、区域间的对比研究比较缺乏。目前已有的研究,多是针对某个地区的农村女性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没有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比分析农村妇女生存现状的差异及原因。
因此,通过实地调研和比较分析,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农村女性生存现状,揭示农村女性生存现状的差异及其原因,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加强。
[1]姜秀花.社会转型期农村流动妇女的发展与限制[J].理论学刊,2003.3.
[2]陆福兴,刘宁.边缘化生存:农村女性融入城市面临的困境[N].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4.
[3]叶文振,葛学凤,叶妍.流动妇女的职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以厦门市流动人口为例[J].人口研究,2005.1.
[4]肖慧欣,王卫平.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对妇女社会工作的启示[J].社会科学论坛,2007.10.
[5]周庆行,曾智,聂增梅.农村留守妇女调查――来自重庆市的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
[6]罗忆源.半流动家庭中留守妇女的家庭和婚姻状况探析[J].理论月刊,2004.4.
[7]王东平,彭建强,闫振.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状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8.
[8]侯俊香,牛习昌.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和出路[J].经济论坛,2004.2.
[9]刘霞.提高素质,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10]黄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妇女就业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4.
[11]王兆锋,钟涨宝,俞红.家庭教育投资对农村女性教育地位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07.22.
[12]陈慧平.发展农村女性教育应注重系统性[J].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1.
[13]郑曦,杨宏.发展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成人教育,2007.4.
[14]龚继红,钟涨宝.构建和谐社会与农村女性教育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2007.8.
[15]时树菁.农村女性参政的困境与出路――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J].社会主义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