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400-023-4899传真:400-023-4899
海外版国庆特j9九游会刊·三农篇
j9九游会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袁隆平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2013年8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一个粮食人,我肯定要当仁不让担负起这个责任,而且一刻都不会松懈。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一串串葡萄那么饱满,籽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大家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那个梦真是太美了!梦见禾下乘凉,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候。这个梦我做过两次呢。
中国杂交稻研发走在了世界前面,小麦也跟了上来,超级小麦、超级玉米、超级马铃薯正在不断攻关。中国的科学家就应该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改革先锋”等称号。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2019年8月,8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公布,袁隆平位列其中。
2018年10月23日,来自安徽各市基层乡村医生在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临床见习,通过“红十字天使计划”公益培训提升乡村医生医疗水平。孙振陈彬摄
7月17日,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智慧农业产业园,工作人员正在管理和查看立体栽培的蔬菜生长情况。耿玉和摄(人民图片)
8月16日,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永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菌绿海鲜菇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出菇房采摘虫草花。刘昌松摄(人民图片)
8月17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茶文化景区,错落有致的民宿、五颜六色的热气球,还有绿水青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谭云俸摄(人民图片)
70年来,中国领导亿万农民谱写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人们可能还记得,4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份契约书上按下“红手印”,搞起“大包干”,就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
这只是中国“三农”改革的一个缩影。本期特刊呈现的几个指标很有限,却也清晰展示出7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各项事业的发展趋势——往往都是一条陡峭的上行曲线,这在世界范围内十分罕见,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的体量,更凸显其珍贵。
在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主编的《新中国农业发展70年》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线周年华诞之际,我国的农业改革、农村建设与农民致富事业无疑已经迎来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以来的又一个崭新的‘黄金时代’。”
70年来,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三农”改革建设的创举,推动了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解放发展。
曾经,农民们的梦想也许是“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也许是成为万元户,也许是进城落户、住上新楼……如今,许多梦想早已是现实,有些现实甚至远超过去的梦想。人们有条件去放飞更多更大的梦想,每个农民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农业改革、农村建设与农民致富,最伟大的目标在最勤劳的双手中才能成为现实。让我们一起拥抱崭新的三农“黄金时代”!
6月18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五马镇桥口村的果农在桃园里采收鲜桃。刘勤利摄(人民视觉)
①8月24日,江苏省泗洪县龙集镇尚咀居洪泽湖水域,渔帆点点,鱼虾满仓,整个湖面一片繁忙。渔民们持证捕捞,依法作业,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②4月22日,江西省南丰县农机部门正在该县市山镇包坊村向农民推介各种新型农机、无人机,现场演示安全操作要领,吸引了许多农民群众观看。
③7月18日,新疆伊犁天马国际旅游节在天山脚下喀尔坎特大草原上的西域赛马场开幕,当日,昭苏县牧场上演万马奔腾场景。
⑤8月23日,农民在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辣椒加工厂房里烘烤辣椒。
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2264亿斤,人均粮食产量209公斤,无法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粮食生产有了一定发展,1978年粮食产量6095亿斤。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启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彻底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粮食产量快速增长。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12245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十八大以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升,2018年粮食产量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人均粮食产量472公斤,比1949年增长1.3倍,守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1985年以来,从事农林牧副渔的农村从业人员人数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而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农村人员数量都出现了绝对增长。
中国农业实现了由单一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随着时间推移显著下降,但仍占据着最主要位置;牧业产值所占比重随着时间推移显著上升,渔业产值后期比重快速上升,林业产值比重变化基本不大。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5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17.2倍,年均增长4.5%。从产值构成来看,1952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的比重为85.9%,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6%、11.2%和1.3%。改革开放以来,林、牧、渔业全面发展。2018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为57.1%,比1952年下降28.8个百分点;林业占5.0%,提高3.4个百分点;畜牧业占26.6%,提高15.4个百分点;渔业占11.3%,提高10.0个百分点。
老照片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民在耕地里往往是要么牵着牛,要么扛着锄头。如今走遍中国,看到最多的是大小机械屹立田间地头;看不到的是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科技也已在田间地头发挥作用。
70年来,从人扛牛拉的传统生产方式j9九游会,发展成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生产方式,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70年来,从“大水、大肥、大药”的粗放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式。
如今,中国已经从几个农业试验场发展成全球最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架构完整,涵盖科研、推广和教育等领域。从过去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发展成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农村建设有了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电气化有序推进。农村用电量由1952年的0.5亿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的9359亿千瓦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乡村饮水状况大幅改善。农普结果显示,47.7%的农户饮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公路和网络建设成效明显,据交通运输部统计,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59.6万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404万公里。截至2018年底,99.6%的乡镇、99.5%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99.1%的乡镇、96.5%的建制村通了客车j9九游会,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农村路长效机制正在形成。农普结果显示,61.9%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99.5%的村通电线%的村安装了有线%的村通宽带互联网。
这些年来,党和政府不断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村容村貌日益干净整洁。
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提升的背后,是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为其提供了强大支撑。
乡村教育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教育十分落后。截至2019年3月,全国92.7%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更多农村孩子享受到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卫生事业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农村缺医少药。2018年全国乡镇卫生院3.6万个,床位133万张,卫生人员139万人;村卫生室62.2万个,人员达144万人。
“养老难”问题逐步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养老保障尚属空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全国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交通、环境卫生、农村沼气、农村用电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极低,1949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4元。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此外,通过积极发展乡村经济,农民的就业状况也逐步改善,1978年乡村就业人员30638万人。
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当年价)衡量,1978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为97.5%,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十八大以来,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开创了扶贫事业新局面。农村贫困人口快速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2018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1.7%,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中国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这是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
十八大以来,加大对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的投入力度,农民的钱袋子更加殷实。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40.0倍,年均实际增长5.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69,比1956年下降了0.64。
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下降,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1954年下降了38.5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农民拥有移动电线台、微波炉17.7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18年达到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9.2平方米。
如今,农民们不再只注重基本生存需求,开始重视个人消费满足感,在教育、文化和娱乐等方面的费用越来越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就业人员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十八大以来,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各地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农民工数量持续增加,外出就业明显。2018年农民工28836万人,其中,到乡外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14158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14562万人。
与此同时,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截至2018年底,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人。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在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开拓新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左上图:2018年9月23日,新疆新和县塔木托格拉克乡果农身着节日盛装,在农民丰收节上展示当地的农产品。
每个中国人记忆中,都有很多这样的片段:土地改革、粮票、人民公社、大寨、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中央一号文件、杂交水稻……不管身处城市还是乡村,不管青春年少还是古稀之岁,每个人与“三农”都有着千丝万缕、牢不可分的联系。
数千年来,中国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先人们植五谷、饲六畜,形成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模式以及独特的用地养地、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形成天、地、人和谐共处的农业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立足国情民意,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致力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升农村治理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j9九游会,中国“三农”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纵览70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业稳,全局稳。这些年,中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还让百姓餐桌越来越多样、品质越来越优良。
纵览7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巨大;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公共事业全面推进,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幸福感日益增强,素质显著提高,收入稳步增长。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万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40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69,比1956年下降了0.64。
纵览70年,中国农民实实在在得到了好处,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2年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8000余万人。2018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中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在中国土地上,“三农”为中国的腾飞提供着坚实基础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j9九游会。实践证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以“三农”为主题,对做好“三农”工作做出全面部署。
一言以蔽之,农业、农村、农民在这辉煌70年里,走上了希望的田野。这些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从1952年的461亿元,飙升到1978年的1397亿元,再到2018年的113580亿元,数字说明了一切!
太阳每天都会升起,照耀着中国农民挥汗如雨的身影j9九游会,照耀着万千农户谷满粮仓的场景。他们开垦、耕耘、收获,他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他们有触手可及的梦想。古老的农耕文明,在70年不朽奋斗中,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人将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用中国的土地养活近14亿中国人民,用中国的努力让世界惊叹不已。
一餐饭亦是一曲文明之歌,当我们坐在2019年9月的餐桌前,看着数之不尽的美味,想着即将到来的秋收,就会明白,这70年中国人走出了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我们有充裕的粮食、甜美的果实、奇妙的种子,也有广袤的土地和世世代代勤劳的人民,中国的“三农”一定会迎来更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