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023-4899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G9九游会 > 新闻资讯

中j9九游会国农业博物馆 看见乡愁和未来现代化农业

发布时间:2023-03-24 17:22:55

  j9九游会米黄色墙体、墨绿色攒尖式屋顶的建筑群旁,银杏叶密密地落在墙根和路侧。中西合璧风格的园林里,典雅、静谧。令人难以想到的是,精美的建筑里面,陈列着镰刀、铁犁、石磙、簸箕等传统农具。

  朝阳区东三环北路,坐落着中国农业博物馆,它保存了14万余件农业相关藏品,是全国收藏传统农具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全的机构。近日,中国农业博物馆等60个单位入选全国第一批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名单。

  “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我们发现传统农耕文化仍是很有魅力的,它滋养着今天的农业进步,并给当代人以信心和启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强说。

  195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农业展览馆;1983年,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基础上筹办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涵盖人文和自然两个领域,目前总量14万余件,并开展科普教育宣传活动

  静谧的橱窗里,两头逼真的牛模型,中间横抬一杠,杠后接续直辕犁,一个农夫形象的人偶在后面牵着牛绳。“这组模型展现的是汉代的‘二牛抬杠’。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就掌握了成熟的牛耕技术。”唐志强介绍。

  博物馆里以草叶为裙的远古人类模型,浓缩了在农业出现之前,人类依靠渔猎和采集,在地球上生活了200多万年的光阴。直到一万余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吃上了人工驯化的谷子和稻米。

  “种植水稻是中华农耕文化开始形成的标志。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我们这个民族才得以代代繁衍不息,并走向壮大。”唐志强慢慢走过展柜,向记者讲述,“战国时代,铁制农具、牛耕、选种、施肥、灌溉等先进农业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中国传统农业经济有了巨大的飞跃,并跨入世界领先国家行列。这种领先地位,经历汉唐、跨越宋元,直至明清。”

  今年57岁的唐志强,在博物馆已经工作了35年。对博物馆里的精藏展品,他如数家珍。但最近这些日子,他最常看的展品却是5号馆进门右手处墙上新挂着的八张图表。八张图表是八张柱形图,呈现了从2012年到2021年国内三农多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持续增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定提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强劲增长,肉类、牛奶、j9九游会禽蛋、水产品等稳定供给,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棉花、油料、糖料稳定供给。

  他告诉记者,博物馆里浓缩了上千年的农业历史,每次把这些历史载体从头到尾走一遍,都会由衷体会到中国农业在这十年取得的成就有多了不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更需要继续探寻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精华部分,因为这对今天中国的乡村迈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1987年7月,23岁的胡泽学,坐了20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湖北武汉到达北京。j9九游会一路上,他见到了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的农田风貌,火车呼啸着驶过了水稻田、玉米地。

  “几千年的光阴里,中国农民的劳作状态一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古代社会,农具一直发展,但总体看形态变化缓慢。”如今已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的胡泽学说道。

  农具展厅里,一件件农具按照历史线性时间摆好。数千年时间,农具材质由木石发展为青铜,进而发展为铁制,j9九游会农具功能由原始的掘挖、脱粒发展为集整地、j9九游会播种、中耕、j9九游会灌溉、收获、加工为一体,但始终是木柄和铁器的结合,需要繁重的人力投入。

  胡泽学认为,一个国家的农具进步,背后有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迁移、农业政策与环境条件改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等诸多力量的推动。“这十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在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高品质化需求的拉动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设施农业’‘蓝色农业’及其相应技术、装备与设施获得高速发展。”他说。

  11月18日,5号馆正在举办“三农这十年——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展”,展厅里摆放着许多智能机械设备。一台饮水机大小的黑色小车,吸引了参观人员的注意。讲解员朱一鸣介绍,这是主要用于温室大棚内植保作业的设施植保机器人,具备自动行驶、避障和智能施药等功能,可以实现全程无人化作业。

  上方展牌上的红底白字介绍:我国已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能够生产14个大类50个小类4000多种农机产品,2021年农机装备总量超过2亿台套;202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03%,三大主粮基本实现机械化。“每件农具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这里有承载人们乡愁的传统农具,也有代表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智能设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国农业博物馆不仅是民族记忆的保护者,我们更是在传统中面向未来。”胡泽学说。

  李迎宾:中国农业博物馆目前藏品总量14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4450件,包括一级文物213件,二级文物611件,三级文物1676件。基本陈列有《中华农业文明陈列》,专题陈列包括《中国传统农具陈列》《中国土壤标本陈列》《彩陶文物陈列》和《农业科普馆》。

  近年来,中国农业博物馆还策划推出多个具有原创性的重要大型临时展览,包括“建党以来农村政策回顾展”“中华农耕文化展”“中国农业科技十年发展成就展”“中国农民艺术节”“二十四节气专题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贾文忠全形拓艺术展”“百年伟业 三农华章——农业农村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主题展”“三农这十年——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展”等大型临时展览。

  李迎宾: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2021年中国农业博物馆仍然接待观众约33.8万人,日接待1000多人。近年来,中国农业博物馆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宣传活动,开发了“农业与生活”“二十四节气文化”“节日民俗”“小小农艺师”“趣味大自然”5大系列、50余项精品农博课程。逐步形成了“授课+动手”“参观+体验”的活动模式;同时,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每年在重要节日、节气,都会开展适宜少年儿童特点的科普体验活动,如以“红红火火闹元宵”“粽说端午”“月明中秋话团圆”“相约冬至”等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好评。

  李迎宾:未来,中国农业博物馆将继续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努力打造高水平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更好地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服务。我们将推进基础展陈改造提升工作,创新展陈方式,丰富展陈内容,全方位展现辉煌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和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成就;进一步创新科普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加强科普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博物馆+互联网”建设思路,让更多的展览和藏品在线上呈现,方便更多公众参观;提升馆区园林气质,突出农耕文化特色,为观众营造良好舒适的参观氛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信息声明诚聘英才广告服务纠错热线中国西藏网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E-mail: xi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

咨询热线:400-023-4899
LINK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2023 j9九游会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